“地震来临,同学们尽快有序进行应急避险……”伴随着避险指令的响起,秀英区长滨小学千名师生,沿着学校提前编制好的应急疏散路线,安全有序撤离到学校操场上。这是近日长滨小学组织开展的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演练中发生的一幕。
  除了校园,海口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哪些?设在哪里?在第15个全国“5·12”防灾减灾日来临前夕,记者走访全市多处应急避难场所及市应急管理部门了解到,海口目前建成300个防空防灾临时疏散场地,地震预警服务终端安装稳步推进,在全省地震应急技术系统质量考核评比中排名第一,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大为提升。

  

  在海口市中小学生安全应急综合演练基地,来自海口市龙峰实验小学的同学正在参加安全应急综合演练培训。
  疏散避难场所日趋完善
  目前建成300个防空防灾临时疏散场地

  蓝天白云,凉风习习,5月的海口舒适宜人。万绿园里,市民游客在中心大草坪上休闲娱乐。如果不是万绿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王慧广的引导和介绍,人们也许很难发现这块大草坪下“大有乾坤”。“这些草坪下有应急水井、应急厕所、应急排污等设施。”王慧广说。
  平时是供游人玩乐的草坪,一旦灾难来临,只要掀开草坪,在预先设置的孔桩上插上支杆、撑起帐篷就成了避难所。“万绿园里每个路口和草坪都能看见各种应急避难标识牌,哪里是棚宿区、哪里可以上厕所、哪里能获得医疗救助,一目了然。”5月10日,在万绿园散步的市民陈科崖说。

  

  5月11日,在龙华区金贸街道万绿园社区居委会抗震救灾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检查应急物资。
  据悉,万绿园是我市按照国家Ⅱ类标准建设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备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等。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地面积71公顷,能容纳4.6万人,安置受助人员10天-30天。在万绿园不远处的世纪公园,这里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能容纳避难人员2万人,安置受助人员10天-30天。
  除了万绿园,目前海口还在金牛岭公园按照国家Ⅱ类标准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该项目通过对现有公园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后,能为金牛岭公园500米范围内的社区提供9216人的紧急避难容量,可以疏散周边1.33万人地震应急避难。

  

  万绿园广播室可在必要时使用广播系统进行各类指引。
  越来越多的临时避灾场所,如星星一样散落在全市各个角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防火墙”。
  海口市应急管理局防震减灾管理科负责人黄妙丹介绍,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设置临时避灾场所及灾害转移安置点,一旦发生地震、火灾等可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居民。目前,海口积极打造应急应战服务一体化疏散避难场所,已建成300个防空防灾临时疏散场地,全市避难场所总面积约504.59公顷,人均面积达1.75平方米。
  公众防灾意识大幅提升
  去年以来宣教受众3.2万人次

  便携铁锹、医疗应急包、手电筒、雨衣……5月11日,记者在龙华区金贸街道万绿园社区居委会抗震救灾办公室内看到,各类应急物资储备齐全。
  “我们在2016年被评为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将辖区内的万绿园和玉沙实验学校设置为应急避难场所,在各条道路路口和小区门口均设有明显指示牌,使居民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到达避难场所。”万绿园社区居委会网格员李华说。

  

  龙华区金贸街道万绿园社区设置了地震紧急避难安全知识宣传栏,方便社区居民随时学习。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防震意识,万绿园社区充分利用宣传栏、公告栏等资源科普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向社区居民发放防震减灾宣传单和宣传册;针对辖区幼儿园、学校,开展防震减灾教育课堂,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建立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把社区物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纳入队伍中,社区居民的防震意识大大提高。
  不仅是社区,海口市还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目前,海口市共创建了12所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31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我市按照国家Ⅱ类标准在万绿园建设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图为万绿园草坪上设置的“应急棚宿区”指示牌。
  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过程中,各个学校结合实际,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英才滨江小学的宿舍场所设置了科普长廊,学校在地板上设置了地震通关的小游戏,让孩子在休息时间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学习科普知识。农垦二小利用学校的快板团体,自创了防震减灾快板儿歌。长滨小学自主开发了“地震报警器”创客空间课程,当地震仪受到震动时,“地震报警器”会发出报警声并出现红灯闪烁警示,这些独特的科普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

  

  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的操场处装有醒目的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
  “我们还鼓励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组织开展‘家长防震减灾知识小课堂’,班主任还通过班级微信群定期推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防震减灾知识答题与手抄报等形式,号召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切实提高家长的防震减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黄妙丹介绍,2022年来,我市累计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360多场次,宣教受众人数达3.2万人次。让防灾减灾预警宣传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将防灾减灾安全藩篱牢牢扎在群众心底。
  市民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
  建设56个市区镇(街)应急物资储备点

  什么是地震预警服务终端?能对居民产生什么影响?近日,海南省地震局海南地震台台长、研究员胡久常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当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地震预警服务终端设备向可能遭受破坏的地区提前发出地震警报信息,市民可在听到预警信息后采取避震措施。
  “目前,我省已在各市县和相关学校布设了400个预警终端,相关单位可以通过该终端获取地震预警信息。”胡久常介绍,我省地震预警系统已完成建设,正处于全业务链条贯通阶段,计划今年10月正式运行。该系统的重点预警区域主要为海口等琼北人口较密集地区。
  “近期,我们还计划在手机终端及广电、电信机顶盒开展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待正式运行后,社会公众可通过手机、电视等方式及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胡久常说,后期我省仍将进一步拓展省内地震预警覆盖区域及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龙华区金贸街道万绿园社区的置地花园小区,门前设置了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
  与此同时,我市持续突出抓好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和地震应急救援两个能力建设,提高地震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黄妙丹介绍,2022年,我市成功创建7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水位异常核实报告获评全国三等奖,在全省地震应急技术系统质量考核评比中排名第一。
  健全地震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也是海口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心。
  目前,海口市应急管理局已扩建我市南部片区海口综合应急物资仓库(二期),增加仓储面积6000平方米;加快推进我市北部片区海口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建设面积155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南北呼应、就近救援、覆盖全市”的仓储布局。

  

  这是海口市滨海大道万绿园处设置的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
  “我们还持续强化市、区、镇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建设56个市、区、镇(街)应急物资储备点。”海口市应急管理局综合减灾和火灾防治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先后与美团、海南中石化等7家企业签订应急救援物资协议,若发生紧急情况,能在第一时间调拨物资。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投入1.99亿元完成6115户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不断提升农村房屋设施抗震能力。
  黄妙丹介绍,我市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谋划和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在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和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上下功夫,让市民持续收获安全感与幸福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